《中国音乐史2》教学大纲
Chinese Music History2
课程编码:18A11010
学分:1.5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16 实验或实践:16 上机:
适用专业:音乐学专业
推荐教材: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参考书目: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出版。
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现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了解并掌握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重要作品和音乐现象,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各个时期音乐风格演变、发展的深层历史文化根源,从中探索艺术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音乐史观,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1)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增强授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多角度地传递教学信息。
(2)课堂讨论:以专题的形式讨论相关前沿性课题。
(3)写作:教师命题,或学生自选题目,写作l-2千字的文章。
(4)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地方博物馆或进行田野采风。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本课程教学年限为半学年,内容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每周授课2学时,共计32学时。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建议课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门类,掌握发展脉络,学会辨析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新民歌、说唱音乐的新发展。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授 课 内 容] 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鸦片战争后各种原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歧视和压制的民间俗乐,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随着清中叶封建社会开始解体,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剧院的逐步建立、交通运输的日益改善,使得这一时期的民间音乐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一、新民歌
反映农民群众受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压迫的痛苦生活的河北张家口民歌《种大烟》、山西河曲民歌《提起哥哥走西口》、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民歌《义和团》等。
反映中国早期工人的苦难生活和迫切要求解放的愿望,如河北开滦民歌《矿工苦》、辽宁抚顺民歌《煤黑子苦》、江苏苏州民歌《十怨厂山歌》等。
歌颂群众反帝反封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如山东惠民民歌《洪秀全起义》、如广东民歌《三元里抗英童谣》等。
二、城市小调
辛亥革命以来,我国广大城乡曾涌现出不少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的城市小调或小调性的填词歌曲。这些城市小调常常被编成各种集子流传各地。其中有痛斥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出卖祖国、对内欺压善良群众罪恶的,如《坚持到底》、《苦百姓》等;还有揭露当时社会腐败黑暗、道德堕落的《阎瑞生》、《张考生》等。这些作品大多数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高,但真实地反映了部分城市群众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斗争的看法,和各阶段社会革命斗争对他们的影响。
三、 说唱音乐的新发展
(一)、北京单弦
源自清初满族子弟自编自唱以自娱的“子弟书”,于1803年即在华广生编订的《白雪遗音》中被收录。
(二)、山东大鼓
又名“梨花大鼓”“犁铧大鼓”,是北方各种大鼓中较早进入城市、较早成熟成型的曲种之一。
(三)、京韵大鼓
“木板大鼓”与清音子弟书合流而形成“怯大鼓”,后又结合北京方言,吸收了京剧等戏曲的念白、唱腔方面的经验,逐渐形成“京韵大鼓”。
(四)、河南坠子
是20世界初,在“颖歌柳”或“三弦书”与“道情”和合流的基础上,并吸收河南曲子、大鼓等音调和形式,逐渐形成的著名新曲种。
(五)、苏州弹词
四、戏曲音乐的新发展
(一)、京剧的形成
(二)、早期的戏曲改良
五、课堂讨论:民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民歌、新民歌、民歌改编曲之间有什么不同。
复习课堂内容
-
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及中国新音乐的萌芽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我国近代音乐中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学堂乐歌代表人物的作品风格,理解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堂乐歌代表人物音乐作品风格。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授 课 内 容]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根据现存所掌握的资料的初步分析,具体可分为下列几类
-
通过不同的角度强烈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
欢呼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的。
-
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军歌”。
-
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
-
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的题材。
-
结合学校的生活现实主要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审美教育的题材。
-
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题材。
二、学堂乐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音乐作品
1.沈心工简介、音乐作品、作品风格
2.李叔同简介、音乐作品、作品风格
3.曾志忞简介、音乐作品、作品风格
三、课堂讨论:学堂乐歌代表人物音乐作品风格有何相同之处。
作业:1.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中的意义。
2.学堂乐歌的产生对后来的中国歌曲创作的影响。
第三章 “五四”时期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型的歌曲创作及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刘天华等人的创作特点及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刘天华等人的创作特点及作品。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授 课 内 容]
一、新型音乐社团的建立
二、萧友梅及其音乐创作
三、赵元任及其音乐创作
四、黎锦晖及其音乐创作
五、刘天华及其“国乐改进”事业
六、课堂讨论:刘天华如何为我国民族器乐的新发展揭开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新篇章。
第四章 30年代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全面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的新音乐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30年代的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全面发展。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的新音乐
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30年代的中国新音乐文化是如何全面发展的。抗战初期音乐创作的特点。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授 课 内 容]
一、 城市音乐生活、 革命根据地的音乐
二、 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 黄自等音乐家及其创作
四、 左翼音乐活动的开展
五、 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
六、 抗战初期的音乐创作
第五章 沦陷区的音乐及江文也等人的音乐创作;40年代国统区的音乐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江文也的音乐创作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40年代沦陷区、国统区的音乐创作情况。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授 课 内 容]
一、沦陷区的音乐概括一、东北沦陷区的音乐
二、江文也等人的音乐创作
三、40年代沦陷区、国统区的音乐创作情况
第六章 40年代边区与解放区的音乐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40年代边区与解放区的音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40年代边区与解放区的音乐创作及发展。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授 课 内 容]
一、边区与解放区的音乐生活概貌
二、根据地与解放区的音乐创作
三、课堂讨论:边区和解放区音乐生活的主要特点。
四、新秧歌运动及秧歌剧的发展
五、新歌剧的发展
六、课堂讨论:歌剧《白毛女》产生的条件和它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