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论坛 正文
中国歌剧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发布日期:2014-03-05    查看:

  回顾过去中国歌剧的成败得失,事实证明,民族歌剧的成功率较高,只要歌曲好听,就会趋之若鹜地传唱。但歌剧毕竟是“舶来品”,还得尊重国际流行的创作法则。就是说,今后不能千篇一律地创作近似中国戏曲的歌剧,还应继续尝试具有西洋风格的歌剧。与国际接轨,关键是歌剧中的歌曲应尽量体现中国特色,因为中国歌剧首先是唱给中国听众欣赏的,如果国人嗤之以鼻,那么作品立即会寿终正寝。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图兰朵》剧照(中国组) 凌 风 摄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图兰朵》剧照(外国组) 凌 风 摄 
 

    歌曲和戏剧的结合体为歌剧,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它常将经典故事编写成具有矛盾冲突的戏剧,然后通过咏叹调和宣叙调的歌曲形式,抒发人物情感,叙述剧情故事。歌剧中的独唱、对唱、重唱,甚至合唱成为歌剧的灵魂,通过男、女、高、中声部不同歌唱家的演绎,和大型管弦乐队的交响烘托,将优美的旋律打造成各领风骚的和谐美声,从而震撼歌坛、倾倒歌迷。十八世纪开始,欧洲歌剧进入到繁盛阶段。一些优秀歌剧的优秀唱段走出了歌剧时空,成为各国歌唱家展露才华的声乐作品,在世界各国的舞台上盛唱不衰。
  中国的歌剧创作起步较晚,曾经风华正茂,但好景不长。虽然竭尽全力缩小与国际的差距,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到底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不妨采用英语语法中的不同时态方式,回顾中国歌剧的过去时,洞察中国歌剧的现在时,展望中国歌剧的将来时,或许对歌剧界有所启发。
 

  中国歌剧的过去时
  中国歌剧是随着中国现代歌曲创作的开始而蹒跚起步的。最初尝试小歌剧创作。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黄自先生首创清唱剧《长恨歌》,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雏形。直到四十年代初,延安“鲁艺”的多位作曲家集体创作了大型歌剧《白毛女》,中国才诞生了第一部名正言顺的歌剧。这部作品基本采用了话剧加唱的方法,唱段吸收了河北、山西的民歌音调,歌曲大多短小精悍,深受群众欢迎。随后,剧中的《北风吹》《漫天风雪》(张鲁、马可等曲)等歌曲不胫而走,广泛传唱,至今仍在歌坛回响。“文革”期间,还将歌剧《白毛女》移植成芭蕾舞剧,使《白毛女》中的主题音乐更加深入人心。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歌剧创作进入了鼎盛期,地方歌剧团和部队歌剧团曾创演了数十部民族歌剧,以《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曲)为代表的优秀歌剧一鸣惊人,不但主题歌《洪湖水浪打浪》和《红梅赞》风靡歌坛,而且核心唱段《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都百听不厌。并且由于歌曲情感跌宕,结构丰满,而常作为歌手的比赛曲目。后人还将这两首歌曲的音乐素材分别改编成二胡独奏曲《洪湖随想》和《红梅随想》,使歌剧中的迷人旋律得到了进一步的渲染。
  这两部歌剧最鲜明的创作特色是采用了主题贯穿及变奏手法,使剧中的每首歌曲的音乐风格一脉相承,形成了鲜明的特点。这种手法后在“样板戏”的音乐设计中得到了重用,使现代京剧音乐令人耳目一新,这都应该归功于这两部歌剧最初的成功实践。
  改革开放后的歌剧舞台新作不断,当时强调与国际接轨,所以大多仿照西洋歌剧的写法,即使注意渗透民族音韵,但还是难以适应崇尚旋律美的国情。如施光南作曲的《屈原》、萧白作曲的《仰天长啸》、金湘作曲的《原野》等,都是好评如潮的优秀作品,但剧中的歌曲只有诱发音色发挥的空间,而缺少迷人的旋律,所以大多昙花一现,难以引起共鸣。迄今为止,这些歌剧中的优秀歌曲很少流行,这是作曲者始料未及的后果,令人遗憾。
  过去时的中国歌剧喜忧参半——具有戏曲风格的歌剧受到了青睐,而具有西洋风格的歌剧却受到了排斥。这就是中国歌坛的审美市场,百姓特别喜爱具有民族风格的歌剧,不能满足百姓审美需求的创作,只能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的命运。
 
  中国歌剧的现在时 
  面对当代中国歌剧的不景气,音乐界都在认真反思。如何将中国歌剧引上让群众欢喜的发展道路,这是歌剧界经常在考虑的大问题。所以在近二三十年中,不但加紧新歌剧的创作,而且,为了歌剧的再度辉煌,业界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
  首先,拓展了歌剧的形式,形成了多元并进的局面。过去的歌剧大多是革命题材和历史题材,虽有厚重感,但离现实生活较远,缺少亲切感,所以很多演出团体尝试了音乐剧和轻歌剧的创作。最成功的例子是前线歌剧团创演的轻歌剧《芳草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的主题歌《小草》(王祖皆、张卓娅曲)成为当代流行歌曲中屈指可数的歌剧选曲之一。这首歌曲和先前的歌剧主题歌曲相比,由于旋法朴素,结构简练,更符合当代青年的审美爱好,所以歌曲一诞生就立即唱红。后来虽然歌剧不演了,但这首歌曲成为歌颂草根群众的代表作,一直受到广大歌迷的热烈追捧。
  其次,在风格把握上又重新回到五六十年代崇尚的民族歌剧的老路上。因为中国戏剧源远流长,昆曲滋养了百戏,各种地方戏的显著区别是唱腔和语言的不同,所以,可以看成歌剧是由特定歌曲组成的新颖戏剧。地方戏都用板腔结构,民族歌剧也常借用此法,而使唱段平易近人。每一部民族歌剧的音乐素材是否选准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太熟悉了有雷同感,难以吸引;太新鲜了有陌生感,难以亲近,有经验的作曲家总在两者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然后写出令人回肠荡气的旋律来,听之共鸣,唱之倾心。
  这方面,总政歌剧团的王祖皆和张卓娅这对伉俪,多年来坚守在民族歌剧的园地中默默耕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歌剧《党的女儿》和《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他们创作的两部比较成功的歌剧,由于题材耳熟能详,而且分别采用了江西和河北的音乐素材,采用了现代作曲技法,谱写成一首首曲折而优美的歌剧旋律,如《血里火里又还魂》《万里春色满家园》《不能尽孝愧对娘》《永远的花样年华》等多首歌曲,已成为近年来歌坛上经常演唱的大型声乐作品,成为现代歌剧得到强烈反响的重要收获。
  衡量歌剧成功与否的硬指标是,歌剧中的歌曲应被广大歌迷所接受,所传唱。应该说歌剧《党的女儿》和《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歌曲,民族风格鲜明而浓郁,板腔丰富,声线跌宕,让歌剧界又看到了中国歌剧东山再起的希望。
 
  中国歌剧的将来时 
  歌剧是否繁荣,是衡量一个国家音乐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虽然中国歌剧在跌宕起伏中前进,但还应科学地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回顾过去中国歌剧的成败得失,事实证明,民族歌剧的成功率较高,只要歌曲好听,就会趋之若鹜地传唱。但歌剧毕竟是“舶来品”,还得尊重国际流行的创作法则。就是说,今后不能千篇一律地创作近似中国戏曲的歌剧,还应继续尝试具有西洋风格的歌剧。与国际接轨,关键是歌剧中的歌曲应尽量体现中国特色,因为中国歌剧首先是唱给中国听众欣赏的,如果国人嗤之以鼻,那么作品立即会寿终正寝。
  歌剧的咏叹调必须绞尽脑汁精心设计。以前的很多中国歌剧之所以不受欢迎,就是剧中的咏叹调既缺少亮点,又缺少技法,所以今后务必下足功夫写好咏叹调。有两条路径可去借鉴:
  一条是可借鉴深受国人喜爱的外国经典咏叹调。如普契尼创作的歌剧《图兰朵》中的选曲《今夜无人入睡》在中国舞台上盛唱不衰,究其原因,歌曲除了音区布局合理,旋律充满新意外,其中糅合了许多国人钟情的五声性音调也是重要原因。从中可得到启发,洋歌曲中也应渗透土音调,才能在中国歌坛上生存。
  一条是可借鉴深受国人喜爱的中国经典独唱曲。如谷建芬创作的美声唱法歌曲《那就是我》已在中国歌坛上回响了多年,究其原因,歌曲除了结构丰满,发展严谨外,还有我们民族特有的小拖腔旋法,这是这首歌曲流行的重要原因。从中可得到启发,可将这种风格的歌曲运用到歌剧中去,容易为歌剧锦上添花。
  至于宣叙调的创作也应追求中国特色。民族歌剧中的“清板”段落富有中国风情(如《江姐》中的唱段),还应继续强化运用。西洋风格歌剧中的宣叙调可仿照流行歌曲中“词密腔少”的写法(如《红旗飘飘》的A段),这样的词曲结合形态,也能受到国人的喜爱。
  还有,加强男性唱腔的设计(以前成功的歌剧作品大都是女性唱段),加强歌剧作品的宣传(以前的《洪湖赤卫队》《江姐》都曾拍成电影播放),都应成为将来歌剧创作中不能疏忽的推广环节。
  由于歌剧创作周期长、投入大,并且是一个涉及文本、作词、作曲、配器、乐队、演员、导演、舞美等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所以更需要精心策划、郑重定夺,并在创演中不断修改。只有在精益求精中追求完善,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相信未来的歌剧前景是乐观的、美好的,一定会涌现出脍炙人口的歌剧选曲来,成为歌坛上独领风骚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