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专业课1》教学大纲(曲式与作品分析)
发布日期:2016-05-25    查看:
《理论专业课1》教学大纲(曲式与作品分析)
Theoretical Major I
 
课程编码:18A12101                   学分: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适用专业:音乐学理论专业
推荐教材:[俄]斯波索宾 等著,《和声学教程》(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
参考书目:《肖邦钢琴曲集·前奏曲》,人民音乐出版社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功能和声的写作技巧,从写作角度理解和弦连接的关系,共性规律,以及外音现象等。为更进一步的和声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分析《肖邦前奏曲集》了解浪漫主义后期和声语言的特点及音乐织体的特点。
课程的基本要求
1、进一步掌握功能和声写作的高级技巧。
2、掌握不同织体的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的方法。
3、了解浪漫主义作品和声语言特点及织体特点。
 
各部分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部分:自然音体系的和声写作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两种连接法在不同和声连接时的使用条件。
二、使用转位和弦时能设计连贯、流畅的低音线条。
三、写作和声连接时能保持内声部良好的线条感及平稳性。
四、更好的应用外音的技巧。
五、加强对和声运动与音乐段落结构之间关系的理解。
六、掌握终止式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转位和弦与原位和弦的关系;转位和弦带来的低音变化的可能;灵活的使用副三和弦及转位和弦。
教学难点:设计和声写作题目的整体功能布局;写作选绿化及线条化的低音;七和弦的连接及解决。
[授  课  方  法] 
讲解原理并示范写作过程,课上改题。小组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一、
四部和声的排列法:开放排列与密集排列
和声连接的基本方法:旋律连接法与和声连接法
终止式:中间终止与完全终止
旋律跳进的基本处理方法:和弦转换与三音跳进
通过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理解两种连接法的应用条件,排列法的选择对和声运动的影响。在原位正三和弦连接中认识终止式的不同类型及其在结构中的意义(不含终止四六和弦)。利用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练习两种处理旋律中跳进的技巧:和弦转换与三音跳进。
二、
正三和弦第一转位(6和弦):转位后低音的线条化;重复音的选择
6和弦连接时新的跳进技巧:根音跳进、5音跳进、双重跳进
通过正三和弦第一转位的写作练习加强理解低音旋律化的技巧,练习重用音在中声部写作技巧中的应用及其意义。通过将正三和弦转位连接与原位连接进行比较深入理解转位和弦在低声部旋律化过程中的意义并进行原位连接与转位连接的和声变奏练习。练习转位连接中可能出现的新的跳进技巧:根音跳进、5音跳进、双重跳进。
三、
正三和弦的第二转位,和弦外音,终止四六和弦
通过正三和弦第二转位的写作练习进一步加强对低音旋律化及内声部平稳进行的理解。理解外音和弦的概念,理解终止四六和弦的形态来源及在横向结构中的意义。进行和声变奏写作练习。使用变格补充终止。
四、
功能组的概念及逻辑
通过功能组的概念理解副三和弦与正三和弦之间的关系,掌握和声写作时使用副三和弦代替正三和弦的技巧。掌握功能组循环的逻辑。
五、
属功能组及其七和弦的原位及转位
通过属功能组七和弦及其转位的写作技巧理解属功能组各副三和弦、七和弦与正三和弦之间的关系,七音的引入与解决技巧,低声部进一步旋律化与内声部进行的技巧。进行和声变奏写作练习。
六、
下属功能组及其七和弦的原位及转位
通过下属功能组各三和弦、七和弦及其转位的写作技巧理解下属组各副三和弦、七和弦与正三和弦之间的关系,七音的引入与解决技巧,低声部进一步旋律化与内声部进行的技巧。进行和声变奏写作练习。
第二部分:半音体系的和声写作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半音体系与自然音体系的内在联系。
二、正确的使用重属组和弦进行和弦连接及终止式。
三、理解离调的概念。
四、正确的使用副属和弦进行和声的写作。
五、掌握近关系转调的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重属和弦在调内的性质以及解决;半音体系低音线条的写作。
教学难点:使用副属和弦写作模进环节;确定转调的位置。
[授  课  方  法] 
讲解原理并示范写作过程,课上改题。小组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一、
重属和弦、重属导和弦
通过下属七和弦的演变引入重属和弦与重属导和弦,通过重属和弦与属和弦的关系理解重属组和弦与原调的关系,并能够正确的进行解决。在终止式中正确的使用重属组和弦。
二、
副属和弦与离调
通过各音级三和弦的演变理解副属和弦与原调的关系,并掌握副属和弦与调内和弦的解决关系。从结构上的和声运动理解离调的形成及其本质。理解半音化的音响效果及其在和声运动中的意义。
三、
近关系转调
近关系转调技巧:离开原调,确立新调。通过为旋律片段配和声,进一步理解段落结构与调性布局、调性运动、和声终止之间的关系。通过和声写作练习强化转调技巧的运用。
第三部分:分析《肖邦前奏曲》Op.28第1-12首的和声及结构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正确的分析肖邦前奏曲中出现的各种和声现象。
二、正确的分析各前奏曲的结构。
三、理解肖邦前奏曲中特殊的和声现象。
四、理解非功能性的和声手法。
五、分析转调过程及不同的转调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不同类型的织体中归纳和弦、辨别和弦外音。和声运动的节奏、节奏变化与终止式。转调位置的确认与转调过程。
[授  课  方  法]
课上改题及讲解,课下作业。小组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一、肖邦前奏曲的功能和声特点
二、肖邦前奏曲中非功能和声的现象
三、肖邦前奏曲中半音化和声的手法
四、在和声分析中对织体的分解
五、分辨和弦外音
六、每首前奏曲的结构
第四部分:分析《肖邦前奏曲集》Op.28第13-24首的和声及结构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正确的分析肖邦前奏曲中出现的各种和声现象。
二、正确的分析各前奏曲的结构。
三、理解肖邦前奏曲中特殊的和声现象。
四、理解非功能性的和声手法。
五、分析转调过程及不同的转调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不同类型的织体中归纳和弦、辨别和弦外音。和声运动的节奏、节奏变化与终止式。转调位置的确认与转调过程。
[授  课  方  法]
课上改题及讲解,课下作业。小组课形式。
[授  课  内  容]
一、肖邦前奏曲的功能和声特点
二、肖邦前奏曲中非功能和声的现象
三、肖邦前奏曲中半音化和声的手法
四、在和声分析中对织体的分解
五、分辨和弦外音
六、每首前奏曲的结构
 
撰稿人:       审核人: